读书笔记《万历十五年》

来源:网络通信处 作者: 山浩哲 点击量:172 发表时间:2017-12-28 11:24

     《万历十五年》一书的英文名为“ 1587,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”,意思是说这一年毫不显眼,也不值得注意,但何以要特别挑这一时间作为整本书叙述的开端呢?
       黄仁宇在开篇便明义道,“这一年,发生了许多容易被人忽视的小事,实际上时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,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。”
       从本书中,我得出几点体会:
       一、皇帝:制度的一部分
       皇帝并非置身于制度之外,掌握无限权力的独裁者。皇帝更像是一个机构,而不是个人,已经成为了政治制度的一部分,受到制度的制约。 
       皇帝的行为不能够随心所欲,要受到祖制、规范的制约,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符合体统。否则就是失德之君,应当被废除。在政治决策上,皇帝同样要受到文官集团的制约,而不能随意裁决。
       二、文官集团与皇帝  
       明朝自洪武起就不设丞相,而改设内阁大学士,在某种程度上行使丞相的职权。  
       官僚集团与皇帝之间的矛盾是固有存在的。张居正的雷厉风行和一定程度上的独断专裁,将这种矛盾作了一定形式的调和,他既能使年幼的皇帝对自己的“教导”顺从,同时也能借皇帝的威严和自己在朝廷中培植的党羽来镇住文官集团。张居正在世时使得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没有凸显出来。与之相比,申时行作为首辅再无张居正的影响力,只能从小心翼翼地,用中庸之法调和两者之间地矛盾。  
       三、被压抑的武将  
       文官集团与武将集团之间存在制度上的隔阂。军人处于文官压制的地位,表现在各个方面,如升迁、官职、粮草调度等等,同时,军事将领也常常被文官集团所提防,一个手握重兵而常常有自己意见的将领,被称为跋扈专擅,是朝廷的威胁。  
       戚继光作为军事突破和重整的唯一突破口,但由于文官集团的制衡而丧失机会。  
       四、为官的阴与阳  
       海瑞和李贽作为官场典型的两个极端,一个是无人效仿的典范,一个是追随者众的异端。虽然整个社会将儒家伦理奉为行为准则,但在官僚的实际生活中,存在着“阴”与“阳”两面,即道德标准与实际管理问题之间的矛盾,即道德规范和自身私利间无法调和的矛盾。  
       朝廷将道德标准作为实际的管理准则,没有平衡官员作为一个人所必然存在的私欲,导致更多的官员在“阳”以外不得不寻求“阴”来平衡,而由于是“灰色地带”,没有标准和制度来把控,更导致腐败和贪污泛滥。
       五、作者的历史观  
       作者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是非对错的探讨是无用的,是逃不出个人狭窄的视野和观念,应该放眼长期和大局,从制度上来探讨历史的必然性。“历史上有长期性的重要发展,牵涉很多事务的时候,很难是少数人的贤愚得失所能概括。”   
       而在书中他也这样评价其在书中所提到的历史人物, “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,无事可记,实际上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。在这个时候,皇帝的励精图治或宴安耽乐,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,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,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,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,最后的结果,都是无分善恶,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,有的身败,有的名裂,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。”   
       对至今研究社会结构,政治制度,和经济、法制问题仍有借鉴意义。不仅仅是针对特定的时期和朝代,由于中国文化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,所提出的观点,也同样适合于研究中国历史上其他历史时期,和当前的社会问题。因而具有现实的意义。

分享到

×

信息中心移动端